8月1日——8月18日流水最低的五场知乎live(数据来自《上线3个月,来复盘一下知乎Live的数据和本质》)
从目前的500多场知乎live的数据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知乎live参与人数并不与主讲人粉丝数呈高度相关关系,反而与live的主题高度相关,职业发展、心理、生活方式等主题的live人气最旺。说明吸引人们趋之若鹜的不是知乎大V的头衔(葛巾、梁边妖这样知名度遍及全站的知乎女神、男神除外),而是live主题的相关性与实用性。
而小众主题方面的live,哪怕由数万粉大V主讲,踊跃入场者也寥寥无几。在统计的知乎live参与人数倒数top5中,两位“7万粉”主讲人的知乎live参与人数都仅有130人上下。只因为主题过于狭窄、小众(漫谈《龙珠》、转基因与植物病害),而粉丝的转化率又太低。
知乎live热门主题集中于生活方式、职业发展、心理等领域(数据来自《上线3个月,来复盘一下知乎Live的数据和本质》)
粉丝转化率低、参与动机主题导向,结果就是知乎live的流量严重依赖站方导流,而live人气的高低取决于是否在“平台红利期”抢占了热门主题,比如PPT制作、职业咨询、情感咨询等,先入者一旦抢占了这些“黄金主题”,依靠知乎的品牌效应与粉丝转化,就能够创造时薪一万的神话。
然而一旦过了平台红利期,当热门主题都已被“山头占尽”,推广位资源越来越僧多粥少,后来者掘金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知乎之所以将“拓展使用场景”作为未来的第一战略,正是不想让live主讲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互相争夺流量”的零和博弈。然而由于用户对于同一主题不同主讲人区分成本过高(没有多少人会逐一看完不同主讲人的回答,然后再做出选择),再加上惮于打击参与者积极性而迟迟不推出评价机制,导致live主讲人之间的差异性无法体现(在行虽然有评价机制,但碍于情面的全体零差评使得评价机制近乎失效)。最终专业、高频的专业主讲人驱逐偶一为之的业务主讲人的现象必将发生。
这是在行、分答、知乎live等知识电商的共同结局——头部用户、头部主题赢家通吃。而长尾主题又撑不起来足够大的场子。
被头部用户“绑架”的知乎,正从开放走向封闭
边际成本为零的一对多知识电商必然会导致头部用户赢家通吃的局面,至于去年我在钛媒体文章《知识分享正在告别免费时代》中预言的理想图景:知识的拥有者和需求者通过Uber这样的平台实现精准一对一匹配,目前看来太过理想主义。因为一辆车只能容纳一两位乘客,而一个头部知识所有者却可以“容纳”成百上千的需求者。而且对于将乘客从A点运送到B点的需求而言,不同型号、颜色、品牌的车辆都可以标准化为地图上流动的一个“点”,从而可以与不同位置的乘客实现精准匹配。
然而知识的需求和供给是最难标准化和精准匹配的。前互联网时代只能通过书籍、学科、教育体系、培训体系等机构化的方式,用不同的框框和管道将知识的供需双方连结起来。而互联网让书籍、学科、百科全书、论文等知识载体破碎成片,同时也让传统的知识提供机构土崩瓦解、个体知识所有者得以解放。
但此时就能实现罗振宇所鼓吹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如果自由联合,谁还需要罗辑思维)了么?不可能,因为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自由匹配)需要的是知识供给和需求的“标准化”。目前的互联网仅实现了求知者在社交平台基于兴趣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