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周四,飞鱼船长给大家分享的【读者说】五步提升转化率吗?
看这里:
这篇文章和昨天的文章,都是很干的干货,其中,飞鱼船长提出的漏斗模型还有没有人记得呢?
在还未上市的《从零开始做运营》中,我在流量建设的小节里也画了一个漏斗模型:
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如果按照韩叙昨天文章中的步骤来画漏斗的话,你会看到什么呢?
在这篇文章中,韩叙定义了4步策略,这四步策略是:
1、定义目标群体
2、找到目标群体的聚集地
3、设计引入机制
4、保证引入后的用户留存
如果我们把上述这段文字转化为流程,并标注对应影响,会看到什么呢?
那么,请问,转化率漏斗在哪个位置?
答案是不是很明显了?
最关键的点是在于,你能否留住引入的人。
而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就是起点了,你是否找对了目标群体。
为什么它最关键读者Rio评论中开了个小玩笑,说因为KPI最终考核的是留下来的用户,所以最关键的就应该是最后一步,保证引入用户的留存。
这句话有道理,但是太赤裸,亮哥喜欢含蓄点表达。
那么含蓄的表达方式是:
所有的运营策略都为最后的运营目标负责。
很残酷的事实是,不管你前面的准备多么充分、调研多么辛苦、引流方案多么漂亮,如果你最后引入的用户不留下来,那一切就都是错的,只能作为经验教训。
而我们更需要重视的是,核心用户群体的留存,事实上严重影响产品的走向和调性。
举个例子。
一个旅游产品,它的目标是卖出旅游产品,定位用户群体是对旅游有浓厚兴趣的用户,引入方式采用了旅途照片的评比与分享,但是,它并没有一个类似的社区可以把这些参与活动的用户给留下来。
那么,不管它的活动做的如何的轰轰烈烈,最终也都是无用功,用户不会留下来。
今年,很多人在互联网金融方向上创业,也推出各种虚拟的体验,让用户感受它的收益是多么稳固,但是其结果,往往是用户注册后耐心的等待虚拟收益可以兑现的时点,完成利息的兑现后,卸载走人。
我想这个场景,很多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经理、运营人员以及用户,都经历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是好东西,但如果不能形成长期的利,那么用户往往只会选择短期的更确信的利。
其实,运营这件事儿,拿谈恋爱举例子最简单了。
一个男人看上一个女人,或者一个女人看中了一个男人,请问,是从茫茫人海中选出这个人关键,还是想办法让对方成为自己的恋人甚至家人关键呢?
所以,如何让来的人留下来,最关键。
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依然是谈恋爱,我们说让对方成为恋人或者家人最关键,因为这是我们的目标,甚至目的,如果不能达成,那就有问题。
可是,挑选谁作为恋人却是最重要,譬如说,一个宅男,是挑选二次元萌妹子做恋人难度低还是挑选三次元的明星做恋人难度低呢?
这就回到了起点,挑选对目标用户很重要。
韩叙在文章中拿了美丽说和知乎举例子,其实这两个例子很有意思,虽然叙爷只用了非常简短的篇幅来陈述,可是这背后的逻辑可是很直接与复杂的。
还是我们上面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请问,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
这个问题我其实一直想的不是很明白,因为我觉得,人人都可能有理财的需求,但人人又很难去信任一个新的平台,甚至想理财但没有理过财的人(譬如我),连分辨哪一个产品更靠谱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你看,我就简单粗暴的用余额宝,管它收益率是低还是高,毕竟我放心。
在产品设计中,有一个用户角色的设计环节,这个环节,会定性产品使用者会是谁。
同样,在运营策略中,目标用户的选择也要满足产品设计中的定性。
否则就走偏。
如同我们刚才随便绉的旅游产品一样,它的目标是卖产品,引来的用户却未必是有旅游产品消费习惯的人,或者消费习惯非常固定的人群。
这两类人,都不会为这款产品提供多少助力,如此而已。
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在工作中,往往会碰到类似我昨天提问的情况。
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给你帮助。
由表及里还是从内而外,呈现的方式和带来的结果并不相同。
这个时候,通常我建议把问题和答案分开,并且具体去分析每一步的作用和对结果的影响,最后再决定投入的资源。
可能,你会获得一些新的角度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