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梦吧]唯一域名:www.dedecms8.com,织梦DedeCMS学习平台.

当前位置: > 站长学院 > 站长百科 >

UC12周年创业记:5大因缘让何小鹏化险为夷 曾借钱躲过危机

来源: www.dedecms8.com 编辑:织梦吧 时间:2016-10-29点击:

 UC创始人、总裁何小鹏 摄于2016年

UC创始人、总裁何小鹏 摄于2016年

新浪科技 李根

成功的公司际遇各有差异,失败的项目原因却大体相同。

在创业中,没钱、没人、找错方向、竞争败北,失去创业精神,每一项都会让公司处于险境。

从以上几方面来说,UC早已过了生死存亡的关口。然而从2004年广州起步,到如今12年的创业历程中,同样经历了找钱、找人、找方向,以及竞争环伺中脱颖而出的过程。

有人以回顾视角看UC创业史,认为其间充满了幸运,恰好又站在了移动互联网流量大爆发的趋势上,壮大至今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但经历其间者并不完全赞同,虽然趋势和运气不可或缺,然而如果没有看似偶然中的种种必然,UC可能在每一个选择关口迷失。至少,广州互联网创业典型、阿里移动先锋,阿里大文娱核心旗舰等,都无从谈起。

实际上,UC12年的创业史,依然在找钱、找人、找方向和保持创业精神方面趟过了一个又一个坑。

UC创始人何小鹏 摄于2004年

UC创始人何小鹏 摄于2004年

 钱:向丁磊借钱发工资

UC是中国创立最早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之一,特别是2004年的广州,围绕手机创业几乎是一个全新的事情。

UC的基因一部分来自亚信,后者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不过UC的主创员工,则在亚信互联网基因外又多了几分“大家庭”式的亲密,因为在与总部相隔千里的“亚信广州办”,这里的员工以大家庭的方式相处相称。

2004年,亚信广州办的工程师何小鹏和技术男梁捷决定离职创业,最初的创业方向是打造一款手机上的邮箱,但无心插柳柳成荫,附带产品移动浏览器意外火了。于是这家名为UC优视的公司,开始瞄准移动浏览器发力。

然而,意外而至的火爆也让这家初创公司尴尬了一把,突然增加的流量对服务器是个极大的考验,新增加的人手也让公司财务捉襟见肘,创始人何小鹏不得不向当时同在广州的网易创始人丁磊求救。

2004年,正是丁磊风光无限的时候,这位互联网新贵,另一个新晋身份是中国首富。丁磊在两个方面向何小鹏施以援手:一是提供了80万的借款,二是出借了网易的服务器。

80万在当时并非一笔小数目,如果以天使投资计,丁磊日后将在UC项目上收获百倍以上的回报,然而在当时,这单纯只是一笔个人借款,这与当时大环境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看法息息相关。

作为当时互联网世界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丁磊对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向的判断代表了当时不少人的看法。由于在SP分发业务上的进展不顺,这位网易创始人并不看好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因此在UC创业缺钱时,丁磊的方式是施以援手慷慨借钱,却未借机入股。

据UC创始员工回忆,当时公司还在居民楼里创业,除了一开始何小鹏筹集的30万元,公司再无账面现金,如果不是何小鹏向丁磊筹借来80万,公司很可能因为断炊而关张。

在创业的第一年,UC度过了第一次因财务引起的危机,虽然缺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但却为另一段因缘际会提供了前提。

俞永福 现任阿里合伙人、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大文娱组长

俞永福 现任阿里合伙人、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大文娱组长

 人:何小鹏请来俞永福当CEO

借款缓解了财务危机,但公司资金链问题并未就此得到解决,靠业务营收还不到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融资发展。

为此,何小鹏和梁捷从广州奔赴北京,一切进展不错,项目很快得到了联想投资副总裁俞永福的认可,并将UC项目提交到了投资委员会的投票桌上,然而在这轮民主决策中,结果并非UC所望。

不过也有意外收获,在融资过程中,何小鹏和梁捷发现俞永福是不错的合伙人选,除了兴趣相投,何小鹏还认为俞永福在某些方面比两人都强,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于是说服俞永福加入UC,任职CEO。

具体何小鹏和梁捷说了什么,俞永福又如何做出的决定,现如今早已不能求得准确记忆,然而在结果上,这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何小鹏梁捷有容人之量,俞永福放弃百万年薪南下创业。

在此之前,抑或至此以后,创业合伙人分崩离析的案例不胜枚举,甚至对簿公堂断臂成敌的也不在少数,然而如UC创业合伙人一样,人至而事业成,事业成而人仍在的,少之又少。

UC合伙人:梁捷、何小鹏、俞永福、朱顺炎

UC合伙人:梁捷、何小鹏、俞永福、朱顺炎

等到UC创业12周年之际,何小鹏在新浪科技的专访中为此总结了经验,这位UC总裁坦承了当时的想法:“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100的情况下,你获得的一点点都是很多,如果在零的情况下,有再多也都是输。这是从纯财务数据、游戏的角度来看。第二,我认为人的时间是有限,很多人追求一种控制型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有可能很大、有可能很小,如果真的有机会做到大的公司,一定是有多个不同的人,而且比你强很多的人,大部分人会这样说,但是一般抓不住,就是凭什么跟你玩,因为他们不会看上,或者他们完全是以控制角度。”

何小鹏还总结道:“所以我觉得,跟你强很多的人一起去共同努力,对于你自己和公司都是巨大的价值。另外,他们不离开,他们一起去拼搏,关键在于让自己不断学习进步,不被他们抛下。针对自己来说,有两个事情一定要做对,第一,是要把心态做好,把他们真正的作为创业合作伙伴,去相信他们;第二,很好的沟通,我觉得非常重要。”

实际上,俞永福也在当时用行动回报了何小鹏的惺惺相惜。一方面,他到广州后迅速表明了安家心态——虽然家和公司距离很近,但还是买了一辆车,让同事看到自己的决心。另一方面是迅速融入并践行UC的大家庭文化:公司内直呼其名,不准称“总”。

工程师Max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当时自己向刚来的俞永福写邮件汇报工作,但这封邮件遭到了驳回重写,俞永福在回信中写道:不能称“总”,叫我永福。

后来,当UC建立的“大学五年级”文化成为制度,这位前联想投资副总裁,才又在名字前加了“班长”,而所有内部的决定,正文往往以“班委会一致决定”开头,用“班长永福”落款。

时任UC董事长的雷军

时任UC董事长的雷军

  方向:砍掉了当时的现金奶牛

此后,何小鹏的容人之量又得到了进一步回报。俞永福加入后,又为UC带来了日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天使投资人雷军,他后来还是UC董事长。另一个人是朱顺炎,他后来帮助UC在市场营销上打开局面,现在则成了阿里妈妈总裁。

2006年,投资出身的俞永福加入后,UC融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当时因为金山上市后身家数亿的雷军,决定向UC投资200万元,并且还带来了合投的资本,共计向UC注资400万元。

雷军投资后,给UC的最深远的建议便是砍掉当时的现金奶牛——B端业务,全面发力C端用户市场。

实际上,当时的UC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温饱之忧,通过和运营商合作,一个项目就有几千万的收入,但雷军和俞永福都很坚决,认为这对UC未来而言,不是一个“专注、极致、快”的方向,UC如果希望在用户服务和商业模式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必须全面发力C端用户市场。

10年后,何小鹏告诉新浪科技,那一次对他个人而言意义深远,在创业抉择的舍与得中,他完成了一次重要转型。

“那个时候在现实的诱惑,以及曾经的历史投入下,你想放弃这个事情,真的舍,就是巨大的舍,后来因为舍,也只拿到了一期项目不多的钱。”何小鹏说。

他还认为这考验到创业者的坚持和敢赌,“我觉得今天能得到一个更大的市场,所以我们一天的收入比当时一年的合同都大。当时的情况是我们觉得雷总的眼光是绝对正确,就做了这样的调整。所以创业者有时候要坚持,有时候也要敢赌。我当时就赌,我觉得他们讲的是对的。2007、2008年我们可能还觉得那个舍可能有点惋惜,但到了2009、2010年就完全不这样想了,甚至还觉得当时舍得不够痛快。”

另一个敢赌的案例发生在收购武汉迅彩的决策中,当时进入UC不到一年的俞永福认为公司需要引入迅彩创始人朱顺炎,理由是缺乏市场营销方面的合伙人,但这个决议一开始并未在董事会上获得通过。后来据公开报道称,俞永福为此在董事会上拿出自己的股份作为对赌,这才顺利引入了朱顺炎。

此后的情况证明了俞永福的前瞻性,朱顺炎加入后,通过渠道资源置换的方式,实现了UC浏览器绝对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本身并未花费额外的资金。有趣的是,几年后虽然那些资源置换的Wap站相继烟飞灰灭,但UC浏览器却早已通过借桥过路,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

  竞争:腾讯做了你怎么办?

另一个方向性的选择来自业务本身,何小鹏将此称为中期战役盘,是一个更偏战役性质的抉择,但实际起到的影响,却在整个竞争格局方面发挥了作用。

2008年开始,UC便开始在人和资金都紧张的情况下加紧内核浏览器研发,这在当时看来并非必要之举。首先是市场竞争激烈,而且比拼的是推广的速度和效率,其次是内核研发需要抽调技术主力且不能立竿见影产生效益。但当时UC管理层认为,如果要真正成为全球性的移动浏览器,内核就会成为技术壁垒所在,除了能提升用户体验,也是保证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

然而这种耗费资源和人力的研发等到2010年开始呈现效益,当时以霸道行走江湖的腾讯,开始大力推广QQ浏览器,UC面临当年创业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你的项目腾讯做了怎么办?

不过因为提前两年的研发投入,UC在和巨头腾讯的交锋中拥有利刃,内核浏览器不仅保证了用户体验,也因之留住了用户,并未在2010年被强势进击的腾讯击败。

如今,6年之后,何小鹏回忆往事,他讲起来早已云淡风轻:“在我们角度看,我们必须既有当时的战术牌,也有中期的战役牌,当时的U3就是战役牌,我们可能要做三年多。大概后来花了一百几十个人,也是从一个五六个人的团队,一路涨到一百几十个人的团队,去做这个事情。我觉得那一个时候对UC来看我觉得UC很期望成为全球的技术性的公司,就是对外来看是用户平台,但是对内来看,一定是技术性的公司。某种角度,我们都认为中国的公司在技术领域是长时间创新的特别少,我们想成这样一家公司。”

不过在参与了内核浏览器研发的工程师Max则看来,与腾讯的竞争也算得上“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要不是永福小鹏提前两年开始布局花大力气做,你不知道当年多少创业公司被腾讯击败倒掉。”

 文化:如何传承创业精神

现在,进入阿里体系后,UC早已度过了时刻关乎生死的时刻,但如何保持创业精神却成了新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进入阿里体系后UC如何融合并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则是怎样让UC自身保持初心继续前行。

有趣的是,阿里巴巴和UC也算相互成就的经典案例。在收购整合UC前,阿里巴巴此前的收购整合并没有特别成功的经验,而UC在进入阿里后,则焕发出了新生机,避免了和同期竞争对手一样后来凋零失落的结局。

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来说,俞永福曾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专门谈到过该话题,他认为收购整合UC,是阿里乃至中国互联网领域首次对千人规模的公司进行整合,而成功的关键则在于如何最大程度保持被收购公司的独立性,并且让其企业文化不发生挤压变形。

“阿里视角来看,首先是被收购公司都不会改名,他仍然按照自己的文化和习惯在向前发展,至多有了更多的协同和策应,让他更好发挥所长。”俞永福说。

具体到UC上,并没有因为进入阿里体系而产生不适应,“大学五年级”的文化仍然在继续,公司内部仍然直呼其名,甚至家庭日活动还因为规模更大而更热闹了,何小鹏依然被每一个员工叫做“小鹏”。

在采访当日,UC位于广州的办公大楼里,每一层都有随处可见的行军床和睡袋,何小鹏对新浪科技透露,正在做一些改变,让UC更具“敢赌”精神,但具体做法,他表示在两年后再去谈更合适。

现在,创业12周年之际,UC面前新的目标是移动大数据新媒体平台,在完成人找信息的任务后,何小鹏认为到了利用大数据帮助“信息找人”的关口。

这是UC创业至今的又一次重大升级转型,但比起此前的遇到的挑战,这一次在阿里的体系里有了更多的矩阵协同效应。何小鹏说进入阿里后感慨最多的是“务虚会”,考虑得更多,考虑得更远,而“大数据新媒体平台”的考虑,则始于2014年12月年会的香港游艇上。当时风浪汹涌,这家乘着移动流量红利起势的公司感觉到旧风口正在一点点合上,已经到了探索新机会的时候。

这种对于未来和新机会的展望同样延续到了12周年庆典,在庆祝当天,创始团队再次聚集到一起,还留下了一张气势十足的照片。

新浪科技问何小鹏,那天聚会的主题是谈论过去吗?他回答说不,他们谈的都是未来。

(UC早期员工Ivory、Max对此文亦有贡献。)

标签:

About D8

  • ©2014 织梦吧(d8) DedeCMS学习交流平台
  • 唯一网址 www.DedeCMS8.com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1978130638@qq.com ,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