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做一个成功的信息流投放不容易,需要兼顾创意、文案、图片、配色、版式、定向等多个方面,但是毁掉一个投放却是超级简单:
放错一张图就行了。
是的,你没看错,不是文案,不是定向,一张入口图就有能力决定这个投放的生死。
大部分广告主投放信息流的广告的目的是要转化。但,大部分广告在展示阶段就已经“死”了:用户根本没兴趣打开,甚至有的根本没留意到你,也就别提后续的转化了。
问题在哪儿呢?
是标题不够好么?
我觉得是配图问题。
我们常说:字不如表,表不如图。
也就是说,同样是传递信息,图的效果要好于字。
我在翻阅了大概 700 多组信息流广告图片之后,决定写下今天这篇文章,结合自己过去 17 年的广告从业经验,和大家聊聊,如何通过用好图片,来提升信息流广告投放的效果。
一、文字VS图片
相比文字,图片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用感叹号、省略号,或者一些比较刺激的词语去表达一些需要刻意突出的内容,但限于app里每条资讯的文字位就那么大,在遍地都是“标题党”的资讯平台里,你想要靠文字出位其实很不容易,但如果用图片,在页面刷新后的那一瞬间,就有可能成功的引起用户的注意,不信你看——
这是国足征战乌兹别克斯坦的比赛结束后,我的一个朋友发出来的朋友圈,没有图,只有 12 个字符。
同一时刻,我在朋友圈还看到了这样一个状态:
两条状态一比,差别就出来了:同样是国足胜利,文字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寡淡的,但是图片却能在一瞬间击中我们,让我们感受到球员的激动、亢奋,感受到团体荣誉感,感受到爱国的热情被激发,甚至我们还通过球员的动作和表情,看到了他之前为此付出的无数辛苦和等待——这就是图片的力量。
Marketing TechBlog之前刊载过的一组数据也充分说明了图片的独特力量,比如他说:
在社交媒体上,那些加入视觉元素的po文的参与度会高出180%;
相比于没有图片的文章,有图片的文章的阅读量要高出94%;
带图片的微博的评论数是纯文字微博的1. 5 倍;
点击图片的用户最终转化成销售的可能性,是点击文字的用户的 2 倍;
93%的最受欢迎的脸书po文含有图片;人们仅仅能回忆起10%的文字,但是图文信息能回忆起65%。
……
充分可见,图片的优势。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Ins和微信这两个社交媒体巨头,不谋而合的重视图片,一个只能上传图片,另一个则不鼓励纯文字朋友圈,都是基于图片效果优于文字的考虑。
相比文字,图片更容易被人脑理解
为什么图片传递信息的能力那么强悍?因为这是大脑的本能。
不管是文字信息还是图片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转化为视觉信号才能进入大脑视觉皮层,并且进行处理,但是,在处理文字形式的信息时,需要先将文字信息读入大脑,将文字的抽象内容具象化,也就是多一步“理解”的过程,而正是这多出来的一步,使得人脑处理图片的速度超过处理文字 60000 倍。
不止是你喜欢偷懒,大脑也是,既然处理图片又快又轻松,那为什么要处理文字?
所以,大多数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包括许多成年人,更喜欢看漫画、图片、视频,而不喜欢看全是文字的书,就是因为文字阅读起来太费脑子。
同样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广告,必然也会先注意到图片,如果这个图片给人感觉不错,还想进一步了解时,才可能会去看文字,也就是说,比起文字,图片更容易为用户所理解和接受。
相比文字,图片更容易唤起人的行动
容易理解还不够,作为一个信息流广告,它的最终目的是要促成转化,那么在这过程中,图片又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一起再来看一组图片:
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看到的一组图,搜的是我刚刚点过的干贝鲜虾粥,根据搜索结果,我由上而下选择了三张不同图片的商家。仔细看看这三张图片,如果点餐的人是你,你会更想点哪一家?
实际上光看图片下方的月售数量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第一个月售 25 份,第二个月售 3 份,第三个月售 124 份,并且今天的已经售完了。
以我多年从事品牌广告视觉工作的经验来看,第一家是唯一一张是实拍图,尽管它的打光、摆放上各方面都比不上其他两张,但是由于它是实拍,昏暗的打光、随意的摆放,反而有一种真实感,即使拍摄很不讲究,但因为具备了许多传递着“真实”信息的细节,使得它比第二家卖的更好。
第二张是摆拍,而且是非常拙劣的摆拍:虾仁跟花瓣儿似的整齐排开,最外圈隔一个虾仁放一个枸杞,真实的海鲜粥会这样摆盘吗?光线也不真实,大光一打连阴影都快没了,懂点行的都知道这种光线在自然环境里是不存在的。
而第三张,虽然是明显的摆拍的素材图,但是它模拟了一个真实的、光线很好的场景,所以它的细节更丰满:既具备真实感,图片还更精美,色彩更鲜明——你看,我们的情绪就是那么容易受“干扰”,面对这样一张图片,我们不仅有了食欲,还很容易就被调动起做决策的情绪,所以对应的,这一家的下单率更高。
通过这个例子,相信你已经清楚的了解了,为什么入口图、落地页中的配图那么重要,直接决定了整个投放的生死——因为相比于文字,图片可以直接沟通用户的大脑、可以最先沟通用户的大脑、可以最快触发用户行动的按钮。
二、好图VS渣图
明确了广告中图片的重要性,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怎么选图了。有两个要点需要注意:
一、广告图片应该尽可能包含更多的细节,并且这些细节需要是有效的;
二、广告图片要尽可能有真实感,同时比现实更美好一点,令人向往。
好图片会说话来看一下这组图片:
这是一个茶叶销售微商发出来的朋友圈图片,现实中这位老板非常苦恼:为什么他的茶叶很好,但销量不好?
答案很简单,你看他发的这些图片:从左开始的第一张,没有细节、没有场景,如果他不说,我们甚至都无法知道这是一枚茶叶。第二张,细节也非常少,你说他是茶饼也好,说他是草垫子也行。第三张,出现了少量的场景,但却没什么可以说明问题的细节。如此,会让我们有想喝茶的欲望么?
所以,有效的细节指的是:
1、广告前要明确广告要传达给用户的内容;
2、根据内容选择细节匹配的图片。
以上述的茶叶为例,我这次推广想要传递喝茶象征生活品质,那么下面这两张图的有效细节就多很多。
-
左图,有一张实木桌子、一套精美茶具,还有一个人的手在演示茶道——这些细节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喝茶的人,就是这样的,高端、优雅,有文化等等,让人有种向往的感觉。
-
右图,有着斑驳的光线、略带野趣的环境、简单美观的茶具,藤编的茶托,传递着古拙、朴实、精致的信息,再看细一点,通透的、淡黄色的茶汤,看了就想喝,这就是激发了看的人的喝茶的欲望。
当然,除了生活品质,我们还可以传递许多信息,比如包装精美的茶叶礼盒,就是在传递“你可以选择这个作为礼品”,帮用户解决选礼品的困难,等等。
如果是带着这样信息点的图出现在朋友圈、App的信息流广告位,那么就会很容易吸引到对生活品质有要求,或者正愁送什么礼才显得有品位的用户,如果广告主还能搭配比较好的文案,成交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好图片自带喜怒哀乐
当然,仅仅有细节还不够,广告还需要调动用户的情绪。一张好图会让人立刻想买,一张恶心的图会让你再也不想看到这个广告,说的就是用户的情绪。比如,在刚刚那个茶叶图片的例子里,我们就提到了“向往”,向往本身就是一种情绪。
如果完全没有情绪,仅仅有很多细节传达,也是不够的。比如下面这张图:
这个图片传递的信息其实不少,也都是有效的。比如抱着孩子的妈妈可以单手用它拖地,说明这个吸尘器很轻便,单手就能用,但为什么还是不够呢?
因为这个场景太假。
太假之1:妈妈:虽然在微笑,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是一个摆拍的微笑,我们对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有天生的敏感的,这个不用我说大家都能感受到。
太假之2:图片中的场景也明显不是真实家庭,一件家具都没有,除非是拍产品图,不然永远不会在一个没有家具的房间里抱着孩子擦地,所以我们感受不到这个图片里有情绪存在。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原理,叫心理距离。这不是一个生僻原理,现实中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比如,当在做判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是自己的事、重要的人的事,我们越容易感性判断,而如果是不相干的人的事,我们简直都是诸葛亮,都可以非常理性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俗话说的“事不关心,关心则乱”,用心理学语言来解释,就是:心理距离越遥远,我们的决策就越冷静。
那么作为广告主,肯定是希望用户不要冷静,冷静还怎么产生购物冲动呢?所以,尽管上面说的这个图片表达了有效信息,但它是个不带情绪的、说明性的图片,你也可以理解为,它更适合用作淘宝详情页的图片。
想象一下,当你打开淘宝详情页试图了解产品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一定是你对这个产品已经有了需求,主动搜索甚至已经购买,你需要进一步了解它的功能——这个阶段的图片无须诱惑,只要说明问题即可。
但,现在我们是在信息流平台,用户本来是来看资讯的,我们需要的是用极具诱惑力的图片,把用户从一本正经看资讯的状态中勾搭过来,唤起用户的潜在需求,我们需要拉近用户的心理距离。